三山半落青天外(乐读丨三山半落青天外,一水中分白鹭洲)

三山半落青天外
金石缘丨 致力打造中国文化创意第一微刊

□唐诗名句名篇鉴赏
出品单位:作家出版社
设计单位:金石文化艺术设计有限公司

作        者:刘克智

尺        寸:18.5×26cm

工        艺: 锁线胶装 

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,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登金陵凤凰台-李白 袋鼠跳跳 – 唐诗三百首 –>
名  句:

三山半落青天外,一水中分白鹭洲

名  篇:             
登金陵凤凰台
李  白
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
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
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。
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

鉴  赏:

金陵即现在的南京,这座千古历史名城,它西安、洛阳、开封、北京、杭州并称为我国六大古都。在唐之前,南京已相沿为六个朝代的都城,为六朝古都。到了闻一多所说的“诗的唐朝”,无数的优秀诗人多侧面、多视角、多层次地描写金陵。
《登金陵凤凰台》是李白受谗,受到打击排斥,被迫离开长安后,南游金陵时,登览名胜凤凰台,见景生情,吊古伤今,借景抒情,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,抒发了诗人被邪恶势力排斥、志不得伸的愁苦,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谴责,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,他很少写律诗,但此诗却是唐代律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杰作,传诵千古的名篇。
从结构和意义上看,此诗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:前四句为第一部分。这一部分写眼前之景。着意描绘、渲染了一种荒凉破败的 景象:凤凰台上曾经有过凤凰悠游、翱翔,如今凤凰早已飞去,台上空空荡荡,只有台下的长江独自向东奔流。昔日吴都的繁华早已埋没在荒草幽深的路径中,晋代的文臣武将、豪门早已变成古代的坟场。以此荒凉破败的景象为后四句衬托出一种深沉忧郁的气氛,为后面四句做了非常好的铺垫,可谓非“诗仙”所不能。

后四句为第二部分,借写金陵山水,抒发诗人自己内心的忧愤感慨之情。这一部分又分两个小节,前两句为第一小节写诗人登临远眺金陵之景:唯有三山耸立,挺出半空插向青天外,唯有二水溶溶,分列奔流而过白鹭洲;第二小节诗人笔锋陡然一转,开始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:邪恶的势力包围着君王,正象一片一片的浮云能够遮蔽住太阳一样,诗人虽然登高,却望不见帝都长安,心中不胜忧愁,充满了凄哀。
前后两部分,把眼前景物和内心感受交织在一起,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,意旨深远无限,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。
首联“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”从名胜本身的今昔落笔,昔日美好的传说和今日凤去台空的景象形成盛衰的对比,令人感慨。写凤凰台的传说,只用了十四个字,又连用了三个“凤”字,
既简练明白,又不嫌重复;
既不枯燥无味,又生动形象;
既不呆板,又音节流转明快;
既不单调,又和谐优美。
“凤凰台”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的凤台山上。相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(439)有三鸟翔集于此,文彩五色,状如孔雀,时人谓之凤凰。当时,人们认为凤凰是一种吉祥瑞气的象征,于是建台称之为凤凰台,山称为凤台山。当年,凤凰来此悠游,象征王朝繁华昌盛,如今,凤去台空,说明六朝的繁华兴盛也一去不复返了,只有滚滚的江水仍然不停地向东流去,真可以说事过境迁,感叹人事兴废,山川依旧。 

“凤凰台上凤凰游”是点题之笔,很自然地将凤凰台的来由得名轻易地点明,起句自然飘逸,这符合“子美(杜甫)不能与太白之飘逸,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”(严羽《沧浪诗话》) 严羽说的李白诗之“飘逸”在此句中也最中肯綮。“凤去台空江自流”是诗人发出的无限感慨,其中一个“自”字,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,遗留下来的,唯有不停流淌的长江水,以“江自流”暗衬昔日的兴盛,悲古之心绪已寓其中。“凤凰”一语双关,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,又蕴含着人世沧桑。古今对比不胜感慨,情景交融,韵致高逸,寄慨遥深。
首联“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”的内容与崔颢《黄鹤楼》诗的前四句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”相等。对此,《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》:陈德公曰:“起联有意摹崔,敛四为二,繁简并佳。”《李太白全集》王琦注:刘后村曰:“今观二诗,真敌手棋也。《黄鹤》、《凤凰》相敌在何处?《黄鹤》第四句方成调,《凤凰》第二句即成调;不有后句,二诗首唱皆浅稚语耳。调当让崔,格则逊李。颢虽高出,不免四句已尽,后半首别是一律,前半则古绝也。”这些评说,告诉我们两诗打个平手,只是李白用两句写出了崔颢四句的内容,但李终受崔之启发,李简崔繁罢了。

颔联“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”承上联,把凤凰台写尽,此联即转入从台上纵目所见之景物。就“凤去台空”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,先写金陵这座名城——六朝金粉之地的今昔盛衰:当年妃嫔如云,美女如花,世族公卿,豪华盖世,而今只剩下一片废墟,几座古坟而已,暗指往日的歌舞升平的盛景,早已荡然无存。这一联可以说是,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:六朝时代的繁华显赫并未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,六朝时代的繁华盛景和显赫的王公贵族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。就其语言看,平缓对仗精工“吴宫花草”,对“晋代衣冠”,“埋幽径”对“成古丘”,以此寄寓着无限的悲凉,总揽了六朝兴亡之事(“吴宫”、“晋代”其实代指六朝):
“吴宫花草”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。
“晋代衣冠”表现当年的豪门权贵,是何等的荣耀,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。
“吴宫花草”、“晋代衣冠”也可以说,不是单指哪一朝、哪一代,而是包含着从三国东吴到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历代王朝的灭亡。
这一联,李白着意描绘、渲染了一种荒凉破败景象,渗透了无限的凄凉,是为后面烘托一种深沉忧郁的气氛设下铺垫和准备。这一联虽然是写景感事,但却写得感慨淋漓,深得吊古之妙,其造句尤为精妙,可见出李白的才气横溢。
颈联“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”转写远眺山水胜景,境界壮阔,与上联衰飒景象恰成对比,寓有人事已非,江山如故之感慨,又暗寓题目中的一个“登”字。这是从历史回到现实,没有让诗人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,把目光投向大自然,来描绘眼前的景色。如今登台,放眼望去,那吴宫晋苑、六代繁华早已荡然无存,早已看不见了,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,绿水长流。那远处的三山,半落在青天之外,云雾缭绕;白鹭洲横卧江心,把二水分流,波涛依旧汹涌,描绘出了凄迷水阔山遥的特异奇观景象。让诗人感叹,这无尽的江水胜迹,让诗人惆怅难忘,这里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的故事。

“三山”又称护国山,在南京西南五十余里的长江边上,上有三峰并列,南北相连,故称三山。《江南通志》:“三山在江宁府西南五十七里。”其山积石滨于大江,有三峰南北接,收曰三山。陆游《入蜀记》云:“三山,自石头(即金陵)及凤凰山望之,杳杳有无中耳。及过其下,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。”(明代掘山填湖,山已不存)陆游所说“杳杳有无中”恰好注释说明了“半落青天外”的意境:一半落入青天之外,形容山远,隐约不清。从凤凰台上眺望,三山距离遥远,不甚分明,有一半似乎坠落天外。可见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、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极有分寸感。
“二水”据《建康志》载:“秦淮源出句容、溧水两山间,合流至建康之左,分为二支,一支入城,一支绕城外(故曰二水),共夹一洲,曰白鹭。”
“白鹭洲”古代长江中的沙洲,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原长江中,当即今江心洲,以洲上常聚白鹭得名。秦淮河流过金陵城,于城西入江,白鹭洲横截其间,分流为二。
“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”写得既生动逼真,又犹如在眼前,既气象壮丽,又对仗工稳,是难得的佳句。
尾联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”诗人极目而视,长安终不得见,流露出对长安的眷念,对邪臣蔽贤的愤懑,以及深恐唐王朝重蹈六朝覆辙的忧虑。也可以说是,登台后触景生情,由壮丽的江山想到浮云蔽日,由六朝金陵想到唐都长安,抒发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,不能为国出力的忧愤心情,从而深化了诗的意旨。此处,用的是比兴手法,说长安是朝廷的所在,说日是帝王的象征,用“浮云蔽日”指朝中奸佞当道。“浮云”比喻奸邪,“日”比喻君主。暗示出皇帝已被奸佞小人、邪恶势力所包围,自己报国无门,忧愤苦闷的心情十分沉痛。“长安不见”一方面,指诗人自己远离朝廷,不被重用,所以才使诗人无限忧愁,另一方面,又暗点诗题的“登”字,触境生愁意寓言外,余韵悠然,回肠荡气。这样看来,以深切的忧愁,强烈地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,也深情地诉说了对国事的关心,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,自然地结合起来,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
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《黄鹤楼》诗,据《唐才子传》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,因见崔颢此作,为之敛手,说: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。”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,未必真有其事。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。其《鹦鹉洲》诗前四句说:“鹦鹉东过吴江水,江上洲传鹦鹉名。鹦鹉西飞陇山去,芳洲之树何青青”。与崔诗大体相当。李白也感到不如崔诗,于是又写了这首《登金陵凤凰台》诗,为此,前人纷纷评说,各抒己见,难以统一,各持一说,硬是要将二诗分个优劣、上下、高低。从学习的角度看,两诗工力悉敌,方回《瀛奎律髓》所说较为公允,他说:“格律气势,未易甲乙。”袁行霈说:“在用韵上,二诗都是意到其间,天然成韵。语言也流畅自然,不事雕饰,潇洒清丽。作为登临吊古之作,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,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,把历史的典故,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,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,意旨尤为深远。”这段话既有道理,又十分中肯。应当说李诗肯定受了崔诗《黄鹤楼》的影响,两诗也确实极相似。但一定分个高低也大可不必,两诗各有特色。一定要比,有一点是明确的:李诗寄慨遥深,表现了李白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,是崔诗所不及的。李白之愁是忠君忧国之愁,崔颢之愁是思乡之愁。相比之下,李白愁的内容更深沉更博大。
李白现存的约一千篇诗中,五律有七十多首,七律只有十二首,合起来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。可见李白很少写律诗,但《登金陵凤凰台》诗,确实是唐代律诗中的最杰出诗篇,留传千古不衰的佳篇力作。

– END –

素材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限学习交流。

三山半落青天外相关文章